• 新闻

安博app官方网站入口网址
新闻资讯

【48812】方闻谈艺术:西方绘画重“状物” 我国绘画重“表意”

发布时间: 2024-08-07 12:57:17 |   作者: 安博app官方网站入口网址

  方闻,1930年生于上海,先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、艺术考古系主任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等职务。以下文稿是其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所举行的“第十七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明讲座”上的讲演文稿,侧重剖析了为啥说我国的书法和绘画是同体的。汹涌新闻经上海书画出版社授权摘编自《我国艺术九讲》一书。

  首要,汉字自身便是图画,所以我国人有“书画同体”之说。远在公元前1300年,青铜礼器上便铸有铭文,平稳规则,有如徽章符号图画。河南安阳5号墓出土的大方鼎,内壁铭文“后母辛”三字,是墓主妇好身后追封的庙号,形意具有(象形字“母”像屈膝妇人,会意字“辛”指天干第八,亦即妇好的排行),结构美丽。【图2-1】

  礼器铭文先以毛笔书写,然后刻在陶范上,终究铸成铜器。铭文风格分“方”“圆”两种。方的展现字体横直方圆等规整匀称的几许图画【图2-2】,圆的体现书家“中锋”趁热打铁的天然笔势【图2-3】。从笔写到刀刻,书艺与刻工相得益彰,力求仿照互相专长,终究到达笔画准确而不失个人风格。

  古代书体从大篆、小篆演化至隶书,字形渐趋方正规则。铭文无论是铜铸、石刻、印砖【图2-4】、古玺、封泥【图2-5】以致木刻,刻制办法均可分为阴文(凹)、阴文(凸)两种。书家的用笔经过刀法【图2-6】恣意纵横,好像图画符号,阴阳真假,天衣无缝,成为书家身躯行迹延伸四度空间的凭仗。运笔挥毫,殊不简单,必经身、手、心、眼互相配合。由于书法的体现结构从身心动身,因而古人以为书法一艺,既状物又表意;图画意趣不在图画自身,而在书家个人肢体动作的体现。

  3世纪时,汉代既亡,士人绝意宦途,转而悉心艺事,书画及其理论因而大兴。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世纪“书圣”王羲之(约307—365)手迹《安全帖》为例,书家以纸笔习字,运笔随心,洒脱洒脱,一脱上古书法整饬之貌,出现个人风格。羲之“安全”二字,悬腕运笔之势似乎记忆犹新:第一笔向右,转机向左,再一点向左,反一横向右,终究折回正中,中锋一笔而下,往复开合,手笔相应,趁热打铁。一字既成,稍作中止,继而依据下文的结体作势。整套动作流通熟练,笔下文字随心应变,书家指腕间瞬刻运用与观众心灵相通,使书法化为扬雄(公元前53—18)所谓的“心画”和郭若虚(约1075)所谓的“心印”。另一方面,历代金石书体及隶书章草用笔从未遭受摒弃,仅仅改以毛笔书写,因而相同能体现运笔之势,并可在书法文艺之外平添古拙庄重之趣,有艺术前史化之意味。

  咱们向称王羲之书报“安全”或“奉橘三百枚”的双钩“手迹”为“笔迹”、“墨迹”或“真迹”,内含书家运笔之势在书法中有“迹”可循的意思。自古以来,书法我们的“手迹”是其人天才千载不灭的什物依据。由于书法借“用笔”来抒情思维感情,书论中有“漂若惊鸾”“和风吹林”“骐骥暴怒逼其辔”“海水窊窿扬其波”(索靖[239—303]《草书势》语),或“悬针垂露之异”“奔雷坠石之奇”“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”、“落落乎犹众星之列银河”(孙过庭[约646—690]《书谱》语)等等描绘翰墨形状的比兴辞汇,具有借描绘翰墨用笔直接引发观者共识,“装出现在之景”(郭熙[1023—约1085]《林泉高致· 画意》语)的特性。这种线条用笔、“形状结构”的描绘并未见诸西方艺术批判史,是我国视觉艺术独有的特色。

  书法既能传达书家的思维感情,一笔一画就能牵动观者心灵深处。14世纪末,以赵孟頫(1254—1322)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,提出“石如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与八法通”,将绘画带进逾越形似的境地。笔画之间内在丰厚,涵义无量,一套簇新的“视觉符号”遂应运而生。文人画家放弃状物的描摹绘样,寻求表意的书法用笔。由于书法形状带有前史传承的意味,画家的意向可见诸其书法用笔、体现结构的挑选。在隶书与楷书、平稳与欹侧、豪放与温婉、方正与圆润、线描与烘托之间,平允的“隶书”代表古拙,欹侧的“楷书”隐喻新变;谨慎粗暴的“方正”赋有“北方气味”,温润内敛的“圆活”具有“南边神韵”;“双钩”暗指“古风”与“抱负”,“没骨”标志“新貌”与“实在”。因而,文人画“风格”要表达的便是作画的“内在”与“旨趣”。

  中西论画,天壤之别。自亚里士多德指出戏曲诗篇是摹拟天然(即“形似”)以来,西方美学一向侧重从观者而非作者的视点来讨论艺术。西方艺术谈论向视绘画为肉体国际的标志或预兆的体现,按“状物”而非“表意”的视点来剖析画家的目的及观者的感触,这种观点直至近年才稍有改动。但是,在我国画论方面,特别是从14世纪开端,却多重“表意”——线条用笔——少论“状物”。书法用笔是我国绘画要害,由于笔“迹”除了能表“意”,更能寄寓画者的学养与操行。

  现且比较风格天壤之别的两幅我国翎毛著作:一重适意形似,一取简笔适意。前者是宋徽宗(1100—1125)的《竹禽图》,绘于1100年前后,形似传神,着眼于雀鸟毛色、竹枝竹叶等细部描绘,绘法一丝不苟;后者是《风荷翠鸟》,乃17世纪朱耷(1626—1705)所作,以笼统画法用笔,掉以轻心、简练天然地再现事物动态。宋代宫殿画工于摹拟形似,描绘实际之细腻得神,为后期我国绘画所难比较。但是,宋画传神形似,并未得力于西方颜色、光学、透视、错觉等“科学写实”技法,个中概况,尚有待详细剖析。

  相同的方法亦见诸北宋山水画,傍边的山石、树木、流水均以皴法公式绘成。范宽(活泼于960—1030)《溪山行旅图》即以“雨点皴”将陕西的大山水活现画上。此画构图为纵向三进式,以三排平行平面构成近、中、远三层景象,中立高耸大山(“主峰”),旁立小山,有如“君臣上下”“丈山尺树,寸马分人”,使用巨细份额形象化地出现儒家“理学”主宾思维的宇宙观。诚如10世纪山水画家荆浩(约活泼于870—930)所言,外表的“似”与内中的“真”不能相提并论:

上一篇:【48812】大运会里的“隐形人”|人气亚军吴艳妮妈妈:竞赛都要求她化装 期望她做自傲的自己

下一篇:时隔7年万科再爆“纸板门”:郁亮曾承认有瑕疵 高周转下牺牲质量?